“鹅足”其实是“鹅足肌腱”的简称,它位于胫骨内侧副韧带之浅层,由于3条肌肉——缝匠肌、股薄肌及半腱肌在胫骨上的联合腱组成,该联合腱呈三叉状,形如鹅足而得名。
鹅足炎通常出现在反复轻微损伤后,比如:跑步、骑自行车、徒步、爬山、球类等运动时,由于膝关节进行反复屈伸活动,导致缝匠肌、股薄肌、半腱肌肌腱产轻微撕裂,充血、水肿,或因反复摩擦、挤压鹅足滑囊,使得鹅足滑囊产生无菌性炎症,从而引起鹅足处的疼痛,严重者可有膝关节肿胀、疼痛、活动受限。
鹅足对于膝关节缓冲地面的冲击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如果体重过重,就会导致鹅足肌腱负担加重,容易受到损伤,从而引发鹅足肌腱炎。因此鹅足炎还常见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、大腿较粗的中老年人。
02
鹅足炎有哪些常见的表现?
疼痛:内侧疼痛,晨轻夜重;当膝关节被动外翻、外旋时,疼痛加剧;活动多时疼痛加重,休息和热敷后减轻;
活动受限:可有不同程度跛行,上楼梯或从坐位站立时尤为明显;
鹅足滑囊炎转为慢性:鹅足滑囊发生钙化,膝关节内侧局部可稍有肿胀,皮肤温度略升,有明显局限性压痛点。
03
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?
首先是适当休息,减少活动,配合药物治疗可外涂或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,中药等。根据情况选用超短波、磁疗、半导体激光治疗,病程长且顽固者可采用局部封闭注射或冲击波治疗;如果以上手段还是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,可采取手术治疗。
04
日常预防小妙招
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姿势,避免长时间下蹲动作,如洗衣、擦地、择菜等,避免长期负重,控制饮食,保持合适体重。
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,增加下肢的柔韧性和灵活性。运动中,要注意跑姿的调整,着地时膝盖方向要与脚尖一致。运动后要及时进行肌肉拉伸,使肌肉放松。
患有扁平足、拇外翻等足部疾病的患者,需对其进行纠正,佩戴鞋垫或矫形器,以减轻足弓的压力。